9月23日至26日生讯网,由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三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暨大国工匠论坛在重庆举办。大会以“匠心铸梦,向新而行”为主题,设有主论坛、分论坛、创新成果路演、百位工匠心语等六大主要活动,其中,8400平方米的创新成果展示交流区集中展示了1700多名工匠人才的2200余件创新成果。
大会主论坛以“大国工匠与智能制造”为主题,深入探讨高技能人才在智能制造转型升级中的关键作用。分论坛涵盖“大国工匠培育与工匠学院建设”“巾帼工匠”“工匠力量2025”等多个专题,并围绕“劳模工匠助企行”“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职工创新创造”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论坛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265名大国工匠、各级工匠人才以及专家学者等,共同见证了这场匠心盛宴。值得一提的是,吉林工匠和吉林省展区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多彩的吉林元素在大会中熠熠生辉,吉林工匠人才的创新脉动与新时代的强音在这里同频共振。
展区现场。劳动新闻记者 史强宇 摄
吉林工匠的高光时刻
大会期间发布了首批200位大国工匠人才,吉林省杨永修、刘洋、王洪潇、徐开入选。其中,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焊接技术开发主管王洪潇作为大国工匠人才代表发言,展现了吉林工匠在全国的标杆地位。这位来自吉林省的焊接专家,与高铁技术紧密相连,而高铁正是中国智能制造的金名片。
与此同时,全国总工会展区内,吉林省两位大国工匠的展品吸引着观众目光。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转向架事业部焊接产线班组长李万君的“匠心铸梦 向新而行”焊接艺术字,每个字由上千个焊点叠加而成生讯网,无一瑕疵。“每个焊点都是承诺,每道焊缝都是责任。”这位从普通焊工成长起来的大国工匠,见证并参与了中国高铁从追赶到领跑的全过程。
不远处,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研发总院试制部高级技师、中国一汽首席技能大师杨永修的展品——红旗全新V12发动机曲轴闪耀着金属光泽,该曲轴实现了国内首款集成链轮一体式设计的重大突破。径向跳动误差小于0.005毫米的精度,攻克了超长高集成曲轴多工序变形精密控制的世界级难题,彰显出中国高端制造新高度。
“五小”成果路演中,吉高集团邢大伟带来的《多功能融雪防滑材料撒布设备》,解决了北方冬季高速公路维护的实际难题。这项源于一线实践的小创新,体现了吉林工匠立足实际、服务民生的创新导向。
吉林创新的生动实践
吉林展区以“吉聚匠心 创新领航”为主题,聚焦工匠培育、产业创新、改革突破三大核心,从不同维度展现吉林特色。
大国工匠展区,李万君、李凯军、罗昭强三位大国工匠的“绝活”惊艳亮相,本次4位新晋大国工匠人才的事迹令人动容,前来吉林省参观的各省工匠,纷纷与吉林工匠交流、合影。
创新成果展区,35件展品匠心独运,凝结着吉林产业工人的智慧生讯网,讲述着他们的创新故事。从高铁装备到新能源技术,从新材料突破到医药创新,呈现出吉林老工业基地向新质生产力迈进的坚定步伐。
“吉林一号”卫星模型旁,参观者惊叹于这片黑土地上的太空观测能力。长光卫星用11年时间建成全球最大亚米级商业遥感卫星星座,117颗卫星在轨,让吉林智慧闪耀苍穹。
风光制绿氢合成氨一体化示范项目沙盘旁,国家电投集团吉电股份四平热电公司的发电部技能大师张玉忠向大家介绍道,项目最具创新性的是应用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氢—化”全流程柔性控制系统,通过智能化“源荷互动”机制,破解风光发电波动性与化工生产稳定性的匹配难题,这不仅是在关键核心技术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更是在一体化调度、集群控制等方面完成的工业化实践,探索出工业生产新模式。
“太牛了!”前来参观的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的同学们在围观“红旗·天工”底盘时表示,要向大国工匠学习,将来去创造更厉害的“中国智造”!
“这人参蜜片吃完感觉精神多了!皓月的食品也特别好吃!”“听说吉林省的文创冰箱贴是54路电车,我去过长春两次,都没机会去坐,今天特地来看看。”丰富多彩的吉林特色,让全国各地参观者驻足。
吉林非遗的文化盛宴
朝鲜族歌舞快闪、手工制作人参香、四平剪纸……吉林展区非遗文化表演轮番上演,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端装备制造同台展示,构成吉林独特的文化风景,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参观者的目光。
朝鲜族歌舞以其“鹤步柳手”的典雅体态、呼吸与节奏的完美融合,形成含蓄悠扬、刚柔并济的艺术风格。《大美图们等您来》的歌声与舞者旋转的朝鲜族长裙,在展区门前形成了独具吉林特色的美好画面,现场掌声不断。
手工制作人参香的展示中,中吉香公司采用生物科技手段,通过基因转化和高度提纯等技术,先将人参转化为小分子皂苷,再巧妙地将其融入香材和灸条中。这一创新不仅开辟了全新的人参应用场景,更显著提升了人参的附加值。来展区亲自动手体验的参观者络绎不绝。
四平剪纸第四代传承人李秀云老师近十年间培养了第五代及第六代非遗传承人,在吉林师范大学建立起一支将剪纸创作与学术研究相结合的传承队伍。精美的剪纸技艺,让观众在体验吉林创新发展的同时,也感受到浓厚的地域文化气息。
夜幕降临,会议中心外,山城华灯初上;展馆内,吉林工匠的故事、吉林创新的成果、吉林文化的魅力继续传扬。那些完美的焊缝、那根精密的曲轴、那组俯瞰地球的吉林卫星,都在诉说着老工业基地的新故事。
匠心铸梦,向新而行。吉林工匠正以创新为笔,以匠心为墨,在中国制造的画卷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劳动新闻记者 官思妍)生讯网
垒富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